一部大牌云集的《黄金时代》勾起无数人的民国情思,在笔杆横出的年代,一支笔杆加茶壶支撑着时代的脊梁,而茶的作用则是活跃了灰布衫的单调时光。因为你不会想到,严谨呐喊的鲁迅也会论喝茶的禅定,“我想静静”原来出自林语堂先生妙语,而老舍先生吐槽茶叶涨价:直接起了一身鸡皮疙瘩。
他们平日生活中嬉笑怒骂的茶事,您不妨泡上一壶茶,轻读慢看。
鲁迅:喜欢买打折茶的大师
《喝茶》摘录:某公司又在廉价了,去买了二两好茶叶,每两洋二角。开首泡了一壶,怕它冷得快,用棉袄包起来,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,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,颜色也很重浊。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,喝好茶,是要用盖碗的,于是用盖碗。果然,泡了之后,色清而味甘,微香而小苦,确是好茶叶。
有好茶喝,会喝好茶,是一种“清福”。不过要享这“清福”,首先就须有工夫,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。
鲁迅先生最大的遗憾,应该就是没赶上今天的双十一。
老舍:又一位嫌茶贵的大师
《戒茶》摘录:我是地道中国人,咖啡、蔻蔻、汽水、啤酒,皆非所喜,而独喜茶。有一杯好茶,我便能万事静观皆自得。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,和干吗(嘛)活着。是,不管我愿意不愿意,近来茶价的增高已教我常常起一身小鸡皮疙瘩!
大师就是大师,连吐槽都吐得这么美妙。
林语堂:别吵我,我想静静
《茶和交友》摘录:饮茶之时而有儿童在旁哭闹,或粗蠢妇人在旁大声说话,或自命通人者在旁高谈国是,即十分败兴……据《茶录》所说:“其旨归于色香味,其道归于精燥洁。”所以如果要体味这些素质,静默是一个必要的条件;也只有“以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忙乱的世界”的人,才能够体味出这些素质。
终于知道“别吵我,我想静静”这句名言出自哪里了。
冰心:茉莉香片的乡愁
《我家的茶事》摘录:我从小就看见我父亲喝茶的盖碗里,足足有半杯茶叶,浓得发苦。发苦的茶,我从来不敢喝。总是先倒大半杯开水,然后从父亲的杯里,兑一点浓茶,颜色是浅黄的。那只是止渴,而不是品茶。
抗战时期:我一面用“男士”的笔名,写着《关于女人》的游戏文字,来挣稿费,一面沏着福建乡亲送我的茉莉香片来解渴,这时总想起我故去的祖父和父亲,而感到“茶”的特别香洌。我虽然不敢沏得太浓,却是从那时起一直喝到现在!
乡愁就是一杯淡淡的香片。
梁实秋:我怀念的,是无茶不喝
《喝茶》摘录:孩提时,屋里有一把大茶壶,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,相当保温,要喝茶自己斟。我们用的是绿豆碗,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,小号的是茶碗,作绿豆色。粗糙耐用,当然和宋瓷不能比,和洋瓷也不能比,可是有一股朴实厚重的风貌。现在这种碗早已绝迹,我很怀念。
梁先生说茶的风格可谓朴实。
季羡林:茶叶大有取代咖啡和可可之势
《大觉明慧茶院品茗录》摘录:中国是茶的原产地,茶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,中国饮茶的历史至少已有一两千年,而且茶文化传遍了世界,在日本独为繁荣,形成了闻名世界的日本茶道,也是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在欧洲,最著名的饮茶国家,喝的是红茶,在北非和中东,阿拉伯国家也喜欢饮茶……根据最近的世界饮料新动向,茶叶大有取代咖啡和可可之势……
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需努力。
汪曾祺:次茶叶留着煮蛋
《寻常茶话》摘录:我对茶实在是个外行。茶是喝的,而且喝得很勤,一天换三次叶子。青茶、绿茶、花茶、红茶、沱茶、乌龙茶,但有便喝。茶叶多是别人送的,喝完了一筒,再开一筒。是不论什么茶,总得是好一点的。太次的茶叶,便只好留着煮茶叶蛋……
汪先生真乃吃货也,鲁迅、老舍先生这里有茶叶蛋吃!
萧乾与冰心 萧乾:这是我的那杯茶
《茶在英国》摘录:初抵英伦,我对于茶里放牛奶和糖,很不习惯。茶会上,女主人倒茶时,总要问一声:“几块方糖?”开头,我总说:“不要,谢谢。”但是很快我就发现,喝锡兰红茶,非加点糖奶不可。不然的话,端起来,那茶是绛紫色的,仿佛是鸡血,喝到嘴里则苦涩得像是吃未熟的柿子。
咱们中国人大概很在乎口福,所以说起合不合自己的兴趣时,就用“口味”来形容。英国人更习惯于用茶来表示。当一个英国人不喜欢什么的时候,他就说:“这不是我那杯茶。”
怕苦的小伙伴们,它一定是你的这杯茶,不用加糖的!